撰文/沈炯志醫師(口腔顎面外科專科)
上個月初,「拔 20 顆牙後患者死亡」的新聞事件瘋狂延燒,由於標題與內容非常聳動吸睛,質疑與漫罵的聲音在網路炸了鍋。一個月過去了,事件內容已經受到廣泛討論,鍵盤戰士、專業人士與民議代表都表達過想法,這邊我想在大家情緒性反應已經平靜後,提出一些看法與各位分享。
醫師端 – 身為醫療人員每天看到的景象
身為臨床一線人員,天天面對形形色色的患者,有超過一半的比例,嘴巴一打開總能見到刷不乾淨的牙垢與浮腫發炎的牙肉。
這時我除了動手清潔之外,花上診療時間最多的部分,還是苦口婆心的「拜託」患者多多用心在口腔衛生維護上頭。
注意醫師對你牙齒的短評提醒
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最近一次看完牙後,牙醫師對於你的牙齒健康有什麼短評:刷得乾不乾淨?有沒有蛀牙?需不需回診治療?接著再想一想,自己刷牙刷多久?有沒有口腔異味?牙肉有沒有流血?有沒有腫?
每個人一天 24 小時陪著自己的牙齒,它們好好的住在口中,在微笑時成為迷人的亮點,如此重要的一部分,大家怎麼對待它們呢?
事實上,多數人口腔清潔不及格
事實上,多數人就算口中沒有蛀牙,口腔衛生清潔仍然是不及格的,長時間下去就算不蛀牙,也可能產生牙周病,這對牙齒的健康更是致命的影響。
政府在口腔衛生教育方面下了不少功夫,然而,我認為能不能刷好牙,最大因素還是取決在自己願不願意花時間:採用貝氏刷牙法、牙線、牙間刷,花上充足的時間將牙齒的各個角落清潔乾淨。唯有長時間認真善待牙齒,它們才會乖乖不出問題。
患者端 – 特殊需求人士的牙齒清潔難題
照顧者的清潔困難
部分身心障礙人士或長期臥床者,因生活自理能力不足,口腔清潔常是透過主要照護者來代替完成。然而,牙齒是立體的構造,要將存在於口腔中的部分都刷乾淨,除了使用牙刷之外,還需要用牙線及牙間刷輔助清潔隙縫,這樣一來才有機會保持健康、無病症的好牙。事實上,連能做到的一般成人都寥寥可數了,多數特殊需求患者的口腔健康往往更是慘不忍睹。
如果自己的牙齒狀況良好,那你非常幸運。如果不大好,也許你除了心底苦惱之外,還擔心要花很多錢,更害怕每一次上牙科治療椅時所帶來的心理壓力,仿若要上處刑台一般。最後你可以想想:這麼多顆立體又緊密相連的牙齒,在你的口中可能都沒有顧得很好,那如果要你負擔起照顧某一位家人的口腔清潔,你有信心能做到什麼程度呢?如果他是一位身障人士呢?
移動接送看診的困難
部分身心障礙人士或長期臥床者,光是從家裡或療養機構移動到醫療院所就是一項大工程,因此醫療提供方也會作出一些對應的處置方式,減少病家多次往返的困擾。
「拔二十顆牙」背後可能的原因
雖然沒有機會看過新聞事件中患者的醫療資料,但依照我過往受訓時的經驗,此類患者口腔照顧比較難維持,常見狀況是滿口爛牙,甚至多數都已經是殘根或嚴重動搖,因此將全口爛牙拔除,絕不是少見的醫療處置方式。
而牙齒的顆數是依照學理上的定義,有時候爛牙根剩下小小一根,也是算數上的一個整數,因此出現「20 顆牙」這麼聳動且具有新聞性的內容,其實不是什麼讓我吃驚的醫療處理方式。
醫病之間需要相互理解
醫病溝通比你想像中花時間
接受專科訓練的過程中,我曾接觸到一位沒有意識、家屬暫時拒絕插管、長期臥床使用陽壓呼吸機的患者,在呼吸機面罩長期壓迫下,下顎前牙將嘴唇壓出一個穿通性傷口。於是我所屬的團隊接到會診,要我們評估並拔除下顎前牙。
醫療難度上,就算是在呼吸照護病房的床邊拔牙,這個 case 都算得上很容易的,最困難花時間的地方其實是在互相溝通。為了找到患者家屬簽手術同意書,並且好好跟他們解釋各種可能的後續問題,就花掉了大量的時間。最後呢?患者家屬打算轉院,因此我在告知應注意事項後,也沒有再繼續追蹤了。
溝通同意後才執行
我想表達的是:在現在這個動輒得咎的社會中,每一位醫療人員都不想惹麻煩,沒有人想被媒體定罪、被鍵盤戰士口誅筆伐,因此事前一定會花時間詳細溝通、再三告知,確定患者端能接受風險後,才會執行醫療內容。再者,倘若醫療執行結果不能讓雙方都滿意,醫療人員多數也會很掛心很難過的,畢竟誰樂見治療沒有效果呢?
雙方心上的一根刺
我能理解新聞事件中病患家屬在失去家人後的難過與情緒上的憤怒,然而同為醫療提供者,我同樣能體會該位醫師身心受到的非難是多麼煎熬。好好按照準則作事,熱心替患者考量、一次性解決問題,最後卻是一條生命的消逝,不論司法調查結果如何,這事情恐怕也會放在心上好長一段時間了。
醫療業不是單向服務,而是雙向體諒
多溝通減少認知差距
醫療業與多數服務業類似,但本質上差距甚大。以我的本業來說,多數人接觸「牙醫」,多是因為「牙齒生病」,而需要「醫療提供者」給予幫助,使「口腔功能」得到恢復。
只是牙醫不是神,我們認為已經做到 90 分,可能因為醫病雙方認知上的差距,而變成患者心中的不及格。解決認知落差的唯一方法是彼此多溝通,以及試圖去理解對方,牙醫師儘量使用白話的方式來作說明,患者端也多花點心思去接收牙醫師給出來的資訊,如此才有機會避免後續產生問題時演變成互相攻擊。
醫者父母心
醫者父母心,同時醫者也是人,也會在提供醫療幫助之後,獲得應當的勞務酬勞。我相信絕大多數的醫療人員都很清楚,我們做的治療有些是侵入性或不可逆性的,通常都得取得患者的同意才會執行。醫療行為後可能出現的種種反應,患者用身體或口腔在體會,而我們是用良心在承擔。每個人都對悲劇感到難過,也期望每次事件,都能召喚大眾重新省思醫病關係,拉近醫病雙方的距離。
新竹品味牙醫 Prevail Dental Care
沈炯志 醫師
學經歷|
衛福部部定口腔顎面外科專科醫師
衛福部部定齒顎矯正專科醫師
Suncore All-on-4 全口植牙重建專科醫師
中華民國植牙醫學會專科醫師
中華植體美學醫學會專科醫師
萬芳醫學中心齒顎矯正專科訓練醫師
台北醫學大學牙醫學士
▸ 更多口腔小知識可以追蹤品味牙醫粉專
▸ 品味牙醫診所 – 陪你品味人生(官方網站)
聯絡品味牙醫:
電話|官方網站 | FB|品味牙醫 APP|Google Map|Blog| Youtube |IG
*本站文章內容及圖片均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相關法令保護,非經品味牙醫診所及作者同意前不得轉載、重製、散佈、改作、轉貼、播送或作為背書等行為,以免觸法。引用句子請附上原文標題、作者及原文網址。如需轉載請來信洽談。
※ 聲明:文章為醫師經驗談,每人口腔情形不盡相同,如有不適即早就醫檢查才是正解 ※
※ 聲明:文章為醫師經驗談,每人口腔情形不盡相同,如有不適即早就醫檢查才是正解 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