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/吳健恒醫師(品味牙醫)
根管治療過後的假牙是否就「不會壞」,能一勞永逸了呢?當醫師提供根管治療及後續的保護選擇時,病人最關心的莫過於贋復物(例如假牙或齒雕)的保護力,是否能延續牙齒的壽命。這問題可以分為「牙齒還會不會壞」及「贋復物還會不會壞」兩個部分來探討。
一、根管治療後,牙齒還會不會壞?
首先大家要知道,一顆結構完整的牙齒,在它強度最高的狀況下,仍可以因過大的應力(不小心咬到骨頭、堅果等硬物)而斷折;一顆健康的牙齒,也會因清潔不足,從光滑的表面開始、由外部往內被蛀空。
根管治療的牙齒,本身就是因結構不完整而弱化(蛀空)才需要額外的保護。
為了裝戴假牙,醫生會適量修磨牙齒(我們稱為支台齒),再被假牙包覆保護起來。即使如此,醫生也只是最大程度恢復了牙齒強度,強度本身是打折扣的,支台齒自然也可能會壞掉。
假牙下的支台齒依然可能壞掉
被假牙保護的支台齒,還可能會發生哪些問題呢?最常看見的案例就是支台齒斷裂或蛀牙,內部的牙齒不堪使用時,外部的假牙(或齒雕)當然也失去了功用。
狀況一:
當支台齒斷裂,贋復物相對失去了保護的意義,畢竟已斷裂的牙齒可能留不住,只能拔除。
狀況二:
當支台齒開始蛀牙時,則失去了保護的前提--密合性。一旦不密合的贋復物(假牙或齒雕)與支台齒之間有不良的隙縫,時間久了就會蛀進去。只要底下的支台齒壞了,贋復物就算完好也沒意義。
二、根管治療後,贋復物會不會壞?
那麼,在支台齒完好的情況下,贋復物(假牙或齒雕)會不會壞呢?也就是,病人都有足夠的清潔,也正常小心使用下,被醫師建議保護的支台齒本體都不太會出問題的情況下,贋復物本身的強度足夠嗎?這其實就是討論贋復設計及材質的物理強度了,這也是部分病人在選擇保護方案跟材質時最關心的問題。
哪種假牙材質強度比較高?比較耐用?
現在我們最常用的贋復物,都是由合金跟陶瓷製成。由於大部分病人在乎美觀,因此純合金不外燒瓷的贋復物我們已經蠻少使用了,以下就討論最常使用的三類贋復物吧。
瓷附金屬假牙
內層有堅固且具一定延展性的金屬,外層燒上牙齒顏色的陶瓷。這是種具有歷史的贋復設計,相較於接下來討論的贋復物,強度的弱點在瓷附與金屬間的鍵結,還有表層的陶瓷是傳統堆築的長石類,也不比強化陶瓷堅硬。
陶瓷嵌體
一般選擇由可酸蝕的強化陶瓷製成,本身強度較傳統陶瓷強不少外,陶瓷/琺瑯質的特殊鍵結會讓贋復物在鍵結後得到遠大於本身的強化。
全鋯冠
選用單一材料製作的二氧化鋯牙冠。本身材質是牙齒顏色,強度或物理性質是牙科陶瓷裡最接近金屬。二氧化鋯本身強度非常高(你可以在 Youtube 搜尋到用鎚子敲牙冠而不壞的影片),又沒有多層材料的鍵結問題。
這三者單以贋復物強度而言:全鋯冠 > 陶瓷嵌體 > 瓷附金屬假牙。
但就像上面提到的,在選擇贋復物材質跟設計,不應只考慮材質強度,還需要考慮支台齒本身及設計後的強度、美觀需求等等。而每顆牙齒的強度,每個人的咬力、對咬情況、飲食習慣,每個蛀牙所造成的缺損形式都不一樣--這些條件差異都會影響贋復物的選擇。請相信你的牙醫師,由他們考量後給予你最合適的設計吧。
三、想要假牙長久耐用,我們能怎麼做?
想要保護牙齒跟贋復物,主人本身的行動是很重要的。
- 參考醫師給的建議,在適當的時間做適合的修復,將牙齒保護起來。
- 減少過大的應力:如果有夜間磨牙,請依循醫師的建議製作咬合板;如果有不良的咬合習慣,比如喜歡咀嚼硬物(冰塊、檳榔、堅果等)的習慣,也請戒除或減少。
- 避免蛀牙、早期介入:維持良好的清潔習慣,定期回診清潔及檢查。若能早期介入,修復方式往往可以更微創而效果更長久。
盡可能保護牙齒、減緩修復進程
從有修復的需要開始,牙齒就不可避免的一步步往「完全壞掉」的方向發展,我們能做的就是從一開始就不要壞,或在適當的時候給予適合的介入,以減緩「壞掉」的過程。
其實只要上面提到的重點都有做到,以現在的材料學跟技術,被好好修復的牙齒能長久使用的機會還是很高的,及早保護和保養,是延長牙齒壽命的不二法門。
新竹品味牙醫 Prevail Dental Care
吳健恒 醫師
學經歷|
高雄醫學大學牙醫學系
前高雄醫學大學牙科部醫師
高雄醫學大學小港分院牙周補綴受訓醫師
中華植體美學醫學會專科醫師
中華家庭牙醫學會會員
All-on-4 專業培訓課程學員
▸ 更多口腔小知識可以追蹤品味牙醫粉專
▸ 品味牙醫診所 – 陪你品味人生(官方網站)
假牙相關主題
聯絡品味牙醫:
電話|官方網站 | FB|品味牙醫 APP|Google Map|Blog| Youtube |IG
*本站文章內容及圖片均受中華民國著作權法及相關法令保護,非經品味牙醫診所及作者同意前不得轉載、重製、散佈、改作、轉貼、播送或作為背書等行為,以免觸法。引用句子請附上原文標題、作者及原文網址。如需轉載請來信洽談。
※ 聲明:文章為醫師經驗談,每人口腔情形不盡相同,如有不適即早就醫檢查才是正解 ※
※ 聲明:文章為醫師經驗談,每人口腔情形不盡相同,如有不適即早就醫檢查才是正解 ※